close

當年紀大的時候,身體有許多的問題會逐漸浮現~血糖也是其中的一個大問題。當高血糖的時候,就像身體泡在糖水中一般,可以想像身體發炎、傷口不容易癒合...等等。

首先從葡萄糖來看,葡萄糖是維持身體器官組織運作重要的能量來源,當葡萄糖的利用發生問題,就會有過多的糖分累積在血管中,無法消耗,形成身體的負擔。

每天攝取的含醣食物,經分解後,產生葡萄糖,這些葡萄糖會透過血液運送到周邊器官細胞利用,但傳送過程中還隔著一道門鎖,必須透過胰島素鑰匙插到門鎖孔,打開葡萄糖通道,才能順利傳送至細胞內。

3

人體的胰臟β細胞就像生產這把鑰匙的工廠,有些人的工廠罷工了,只能生產少量或完全不生產胰島素,結果大量葡萄糖無法運送至周邊細胞,堆積在血管中,形成高血糖

部份患者在糖尿病初期,胰島素生產是沒有問題的,但因高熱量飲食產生的代謝物,會封閉周邊組織細胞膜表面胰島素接受體(鎖孔),使胰島素鑰匙無法接合,即是所謂的周邊胰島素阻抗。長期失衡的結果,進一步加速胰臟β細胞衰竭,自我製造胰島素的能力將越來越差。

 

成人糖尿病篩檢建議

根據台灣糖尿病學會及心臟學會聯合發表的2013年糖尿病整合指引摘要,40歲以上成年人建議每三年進行糖尿病篩檢1次,65歲以上高齡者篩檢頻率則應增加為每年一次;已罹患心血管或週邊血管疾病之中或高風險者,建議每三年篩檢一次。

另含下列風險因子二個或以上者,也建議納入定期篩檢。身體質量指數≧24 kg/m2或腰圍男/>90/80cm、家族具心血管或糖尿病史者、曾罹患心血管疾病、曾檢查為葡萄糖耐受不良或高空腹血糖或HbA1c5.7%者、重度肥胖、黑色棘皮症等高胰島素阻抗症狀者、高血壓(≧140/90 mmHg)或正接受高血壓治療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35 mg/dl或三酸甘油脂≧250 mg/dl、婦女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嬰兒出生體重過重(大於4公斤),或曾診斷為妊娠性糖尿病及缺乏運動者。

 

糖尿病相關數值控制標準為何?

依據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於2012年所制定之第2型糖尿病照護指引,空腹血糖控制目標為110mg/dl以下,餐後兩小時血糖小於160mg/dl糖化血色素(HbA1c)需維持低於或等於6.5%

 

如何測量血糖

除了定期回診抽血監測,可自行使用血糖機測量;市售部分血糖機可校正對應血漿血糖值,使用前應詳閱說明書。採血位置可選擇指尖兩側,降低疼痛感。若糖化血色素大於8%,以調降空腹基礎血糖為優先接受口服降血糖藥治療者,建議至少監測早餐前空腹血糖;使用胰島素治療者每天至少測3次血糖,一般監測時間為三餐前和睡前。若血糖控制穩定,糖化血色素小於8%,建議於一星期中不同時段監測1~2次餐前及餐後2小時血糖。

 1

 

糖尿病的併發症

長期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引起急、慢性併發症,導致末梢血液循環不良及不可逆的神經病變,引起視網膜黃斑部病變(失明)、腎功能損壞(微蛋白尿、蛋白尿、腎炎及泌尿系統感染)、足部變形與肌肉組織壞死,甚至更嚴重的大動脈血管病變,增加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及冠心症等心血管疾病之死亡風險

1

 

20124月美國和歐洲糖尿病學會共同發表的糖尿病臨床指引提出疾病管理目標應以病人為中心之基礎落實治療個別化。應考量病人態度和預期效益、低血糖與潛在相關危險因子或不良反應、病程長短、平均餘命、重要合併症、心血管併發症等七大因素,配合醫療資源與社會支持系統,來達成治療目的。所以糖尿病控制與否,病人的治療配合度是最重要的關鍵。

 

美國糖尿病控制併發症臨床試驗(DCCT)及英國糖尿病前瞻研究(UKPDS)均顯示合適的血糖控制有助於降低糖尿病人的慢性併發症發生率。除了血糖外,血壓血脂的改善,也有助於減少心血管罹患率。三高(血糖、血壓、血脂)控制穩定不外乎飲食調控規律運動常規藥物治療,三者須有計畫的落實於生活中,病人的配合度是關鍵,而良好的支持體系,才是陪伴病人持續照護計畫執行的原動力。

 

飲食原則簡單的說,攝取富含水溶性膳食纖維(即低GI飲食),可幫助緩和血糖指數高低落差。謹守三低原則(低油、低鹽、低糖-攝取適當的總醣量,減緩飯後血糖升高)。補充足夠的蛋白質,補充體力。低升糖指數食物(低GI;GI<55),有助於緩釋放能量。

2

arrow
arrow

    Hel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